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各级党委(党组)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各级各类学校要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这为进一步加强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民生属性,把思政课建设作为党领导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立足新时代首都发展伟大实践,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
一、坚守初心使命,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政课,是我非常关心的一件事”,“我对教育工作在这方面强调得最多,教育工作别的方面我也强调,但思政课建设我必须更多强调”,“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学校思政课最鲜明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最持久地塑造着强国一代的信念信仰,是关乎我们党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千秋伟业的关键课程。
坚持思政课建设与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同步推进。思政课是学校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涵盖教材、教学、教法和教师队伍建设等的系统工程。党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无古人的事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以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学生,是培养造就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北京市持续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自2020年秋季学期起,在全国率先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覆盖全体本专科新生。以高水平办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为突破口,成立教学研究会,紧紧围绕教材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录制北京高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网络示范课。市领导带头“四不两直”走进高校听课调研,高校党委书记、校长纷纷进课堂上讲台,形成领导干部带头抓思政课的“头雁效应”。北京26所市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立足自身优势,进一步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理化、体系化、学科化和分领域、分专题的研究阐释,为讲深、讲透、讲活这门核心课程提供有力支撑。
坚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是人才成长规律的必然要求,是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北京市坚持首创精神,出台全国首个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指导意见,召开全市工作推进会,建设西城、朝阳、海淀、通州、怀柔5个改革创新试验区,着力推动大中小学教材一体化建设、教师一体化培训、教学一体化联动。指导全市中小学用好讲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录制100余节示范教学课程,与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教学形成有效衔接。强化大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队伍协同合作,通过互相观摩课堂表现、交流换岗等方式,打破校际、学段间的隔阂,增进思政课教学经验的交流,做好不同学段思政教育工作“手递手”,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堂。建设全国首个实践教学“数字地图”,推出800余个涵盖大中小学全学段的数字教案和教学视频,为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讲好党的创新理论提供有力支撑。成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研组,建立23个一体化共同体、79个一体化研究基地、122个一体化实践校。连续五年举办北京市大中小幼教师讲述我(我们)的育人故事展示交流活动,为教师搭建共同学习、相互激励、共同成长平台。
坚持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发力。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思政育人体系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思政课教育实效的有益补充。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博大精深,涉及方方面面。必须将习近平强军思想、习近平经济思想、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习近平外交思想、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等内容,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教育教学全过程。北京市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等单位,筹建思政课多学科协同创新中心,邀请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相关领域专家参与教学教研,强化资源供给和内容支撑。立足学科特点,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批课程思政示范高校,推出一批课程思政示范课,选树一批课程思政教学团队,不断扩展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辐射范围,让思政教育与日常学习、生活联系更为密切,实践互动更为充分,案例更为鲜活,从而不断促进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相互配合、同频共振,逐步构建覆盖全面、类型丰富、层次递进、相互支撑的课程思政体系,形成协同效应。
二、坚持守正创新,持续推动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创新是时代精神,青少年是最活跃的群体,思政课建设要向改革创新要活力”。这就要求思政课建设必须加快推进内涵式发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动态检视思政课建设中的问题和不足,不断丰富教育资源、更新教育手段,着力破解瓶颈短板,推动思政课在改进中加强、在创新中发展,切实提高育人实效。
打造高精尖示范“金课”。学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教学方式的吸引力,是直接影响学生获得感的重要因素。北京市充分发挥名师名家集聚优势,持续打造“金课开讲啦”等网络示范教学活动,推出“百人百讲”示范“金课”,为全市思政课教师提供贯穿全年、覆盖全员的网络大课堂。持续加大对北京高校思政课高精尖创新中心支持力度,高标准建设思政课教学资讯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文献支撑平台、教学资源共享平台、数字化教学平台、教学质量评估平台、实践育人平台等六大平台,为全市乃至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升教学质量提供支撑。
推动数字化赋能教育教学。抓住教学痛点、难点和关键着力点,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高质量发展特别是思政课建设的“最大增量”,探索数字时代思政课教学理念、方法、场景等要素的迭代革新。面向师生群体,深入实施“数字马院”工程,利用5G全息技术探索建立校地联动的“双师课堂”,打造全市师生“指尖上的思政课”学习APP,以科技赋能传统思政课教学,增强学生的获得感。
开展常态化质量监测。思政课能否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关键。北京市成立高校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教学组织,加强对全市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的评估监测、咨询指导。积极探索建立市校两级教学督导员队伍,聘请政治素质好、教学经验足的老干部、老专家、老教师担任教学信息员,纳入学校教学督导员队伍,构建领导评、专家评、同事评、学生评的立体化教学评价体系。
构建全方位保障体系。新时代思政课建设不是单一部门单纯一条线的工作,而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的保障体系。北京市研究制定《北京市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计划》《关于推进北京高校思政课质量保障工程的若干措施》等专门文件,不断完善政策体系。指导高校不断优化思政课专职教师岗位补贴发放办法,形成合理级差,切实发挥补贴在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上的激励引导作用。
三、立足首都优势,大力推进以实践教学为主题的“大思政课”综合改革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北京市坚持以“大思政课”打通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让思政课与时代同向、与现实同频、与实践同行,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
以重大活动为契机强化价值引领。让学生亲身参与实践,在重大活动中感受思想伟力,感悟真理力量,是提升育人效能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北京市坚持“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履行“四个服务”首都基本职责,牢牢把握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举办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的宝贵契机,组织数十万名青年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参与群众游行、文艺汇演、志愿服务等各类服务保障工作;组织思政课教师与学生同吃同住同训练,将思政课开到了党和国家重大活动第一现场,帮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上好政治洗礼的“大思政课”。
讲好京华大地鲜活实践。把思政课堂搬出教室,“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是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升教育效果的有力举措。北京市立足“首都”这一最大市情和“四个中心”功能定位,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或回信点位为重点,在北大红楼、香山革命纪念馆、前门议事厅等标志性点位,建立200余个“沉浸式”实践教学基地,覆盖全市16区,形成“国际科创中心大思政课”“国际交往中心大思政课”“中小学生‘七个一’”等品牌。统筹全市宣传文化资源,发挥北京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汇聚优势,推出“‘京’彩文化 青春绽放”行动计划、“中轴线上的‘大思政课’”等文化育人品牌,25个项目、65项具体活动,为首都青年学生打造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定文化自信的鲜活实践课堂。高水平编制“接诉即办”“街乡吹哨、部门报到”等12个市级教学案例和“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为什么是一致的”等20余个重点难点问题解析,及时回应学生思想困惑和现实关切。高质量建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教学案例库,在高校试点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选修课,助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效贯通。
打造一校一策特色品牌。学校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教学科研资源,为善用“大思政课”提供了丰沃的育人土壤。各校在充分发挥学校学科专业特色的基础上,着力建设了一批专业育人平台,挖掘蕴含在行业、专业中的精神特质,打造出“空天报国”“人民城市”“音乐厅里的思政课”“冠军思政”等大思政课品牌,实现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提升的有机统一。开发具有学情特点的育人资源,挖掘学校特色的人物、故事、精神,发挥身边人身边事的育人价值,通过丰富的亲和力、感染力,让思政课变得有血肉、有温度、有力量。
四、聚焦“六要”标准,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思政课教师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要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思政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承担者、组织者和实施者,在思政课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北京市着力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持续提升教师素养和能力水平。
选优配强教师队伍。北京市从源头处杜绝风险,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能力。严把入口关,落实新入职思政课教师必须为中共党员等要求,将师德师风、政治能力、政治意识等内容作为选聘考核的重要内容。严把配备关,严格按照师生比不低于1∶350比例,核定高校专职思政课教师岗位,抓好中小学思政课教师配备国家规定标准落实落地。优化结构关,鼓励高校通过“引、聘、转、备”等形式,吸引其他学科优秀教师、辅导员担任思政课教师,邀请知名专家、行业先锋、知名校友等群体,与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共同授课,推动思政课教学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创新退出机制,将评课结果作为思政课教师发展的重要依据,对评教连续排名靠后的教师实施动态退出,推动思政课教师队伍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上“动起来”。
完善教师培养体系。根据思政课教师成长发展特点,健全培训培养体系,建立涵盖新上岗教师、青年教师、骨干教师等全类型、多样态的教师培训体系。针对不同类型教师的群体特征和个性化需求,完善培训课程体系,分课程、分专题开展精准滴灌式集体备课和教学培训,实施持证上岗制度。建立思政课教师职称评聘“单列计划、单设指标、单独评审”“一师一档”,持续实施“思政课教师资助计划”,畅通教师职业成长通道,搭建成长发展平台,不断提升教师综合能力。指导高校持续优化思政课教师评价指标体系,突出教学优先的培养和评价导向。加强实践锻炼,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政治人才培养工程,加大从思政课教师中选拔培养干部的力度。实施思政课教师实践锻炼计划,组织开展国情考察、党政机关和基层挂职锻炼、蹲点调研等。
建立常态交流机制。一名优秀的思政课教师,既是教出来的,也是“磨”出来、带出来的。北京市注重通过常态化交流互鉴,提升思政课教师教学能力。面向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打造“青椒论坛”,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搭建沟通平台。发挥思政课教学研究会作用,组织开展青年拜师和小组研讨、圆桌谈等活动。遴选建设“名师工作室”“青年名师工作室”,发挥教学名师的传帮带作用。对标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国家级赛事赛制赛程,组织北京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以赛促教、以赛促建。开展贯穿全年、覆盖全体思政课教师的练兵比武和展示交流活动。
五、强化担当作为,凝聚全社会支持学校思政课建设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要把思政课建设摆上重要议程,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工作格局、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北京市着力加强规划设计,不断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加强思政课建设,关键靠党的坚强领导,通过体系创新,构建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管理体系。市委常委会每年专门听取思政课建设情况汇报,并将全面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纳入市委工作要点,审议通过课程教学方案。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研究审议“大思政课”“时代新人铸魂工程”等重点工作。统筹推动市领导到学校调研听课和上讲台制度,发挥市人大、市政协作用,推动各部门各区协同发力,形成全市全社会关心支持思政课建设的良好氛围。坚持系统思维,构建涵盖思政课内容供给、课题体系、教学改革、育人共同体、队伍建设、数字化转型、机制保障等全面建设方案,健全“一盘棋”统筹协调机制、“一揽子”工作推进机制、“一体化”协同落实机制。
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是抓好思政课建设的主体。扛起办好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的政治责任,学校责无旁贷。北京市各级各类学校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不断完善工作体系,建立健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共同推动、校院联动、基层教学组织协同、广大教师积极参与的工作体系。严格落实“一把手”工程,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带头推进思政课建设,带头联系思政课教师,带头落实“听、备、讲”全链条抓思政课机制,主动到一线开展工作。坚持问题导向,抓住制约思政课建设的突出问题,在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支持保障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破解难点堵点,着力推进思政课建设。
统筹汇聚各方力量。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需要多方参与,有效凝聚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合力。北京市树立“大思政”理念,建立健全校地协同、馆校结对等机制,将首都丰富的文化、科技和文物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大思政课”育人效能。将在京高校经济、历史、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学科优势转化为思政课教师讲深、讲透、讲活思政课的资源优势,策划推出一批面向师生的主题展览和教育活动。牵头制定京津冀思政课建设协同发展措施,建立三地思政课教师访学交流、实践教学资源共享等机制,举办京津冀马克思主义学院协同发展论坛,组织三地专家交流研讨、协同攻关。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做有用的科研 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