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启示
日期:2019-05-13  作者:[db:作者] 来源:[db:来源]  浏览量:178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一种思想观念,而且是一种话语类型。它不仅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重要内容,而且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一种新的话语方式。用价值观话语来表述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普通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解和认同,也方便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开展国际性学术交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中,关于自由、民主、平等话语的使用,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在世界上争夺话语权。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柔性话语,如“倡导”、“涵养”等,也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直接的启发。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并为当前和以后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向性的引导。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一个方面的重要意义,那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启示意义。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和践行,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种新的话语,而为正处于话语创新探索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直接而有益的启示。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种新的话语类型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战略举措,主要包含着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观念体系,二是话语体系,三是活动体系。其中,作为活动体系,主要指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它是一种宣传、教育和实施的社会活动系统;而作为观念体系和话语体系,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具有的两方面含义。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们提供了一套思想观念,这就是以“三个倡导”为主要内容的价值观念,它不仅丰富和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由于其具有先进性和前沿性,还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创新提供了指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为我们提供了一套话语系统,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创新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的话语意义,对于它作为一种新的话语类型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学界注意得不够。虽然已有一些学者和宣传工作者提出并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问题,但其角度主要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进行话语创新,如何以更加贴近受教育者的话语来宣传、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促进人们付诸实践。这当然也是重要的,因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当前最重大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正像思想政治教育的其他任务一样,也需要进行话语转换和话语创新,以增强其传播力和吸引力。但是,在这样做的时候可能无意中忽视了一个很重要的角度,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身就是一种新的话语系统,它本身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话语创新。如果我们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而是略过这个问题去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问题,那就不仅是骑驴找驴,而且是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样一个崭新的话题当成一个传统的旧话题来处理了。

今天,我们要有一种自觉的话语意识,从话语角度去观察和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其培育和践行,找出它作为一种新的话语系统的因素构成和主要特点,并进一步把它放到我国意识形态工作话语系统中去考察,放到党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系统中去考察,确定其方位和意义。这样,我们不仅能够以更加自觉有利的话语方式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能够以此为契机,对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国家意识形态工作的话语创新和探索提供启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新的话语系统,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一是它的形式话语,它是由“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核心价值观教育”等概念所组成的一组概念话语。二是它的内容话语,是由“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十二个核心价值理念,以及与之相类似或相关联的其他价值理念所构成的话语。三是它的教育话语,是由“培育”、“涵养”、“弘扬”、“践行”等构成的一组行为性话语。这三个方面的话语构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系统,使其形成了一种不同于传统意识形态话语的新话语。这种话语可以简称为“价值观话语”。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三个层面或部分中,第一个部分具有总体的首要的意义。我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分析,就是从这个层面上开始的。从形式上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套新话语,首先是以哲学价值论的概念术语来称谓和表达的。在这里,最基本的概念是“价值”。“价值”这个概念,在我们以往的思想政治话语中并不常用。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价值”通常只是作为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概念来使用,指的是商品的价值,或商品交换价值的实体。“价值”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概念,还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研究进展中逐步确立起来的。我们曾经对西方学者的价值哲学长期持抵制态度,把“价值”看作唯心主义的哲学概念而拒绝使用。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这些年的研究,现在“价值”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概念,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论,从而为价值观话语的出现奠定了理论基础。

“价值观”概念,以及“核心价值观”概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话语的基本词汇和核心词汇。它表达了人们对于与自身有关的事物的意义和价值的基本看法。价值观无疑是一种认识,但它是从一定主体立场上得到出的带有评价性质的认识,具有主体的倾向性,体现了主体的利益和愿望。所谓“核心价值观”,顾名思义当然是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价值观问题涉及广泛的领域,并由此演化出一系列与“价值”或“价值观”相关的概念术语。比如,价值立场、价值取向、价值观念、价值理念、价值体系、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共同价值观,以及传统价值观、现代价值观、西方价值观、中国价值观等等。这样一些术语已经进行人们的日常生活语言和某些社会科学语言,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流行起来,并带来一种新的话语气象。

总之,由于价值观问题的普遍性和重要性,“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世界通行的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讲,“价值观”或“核心价值观”正在成为“意识形态”或“主流意识形态”概念的替代品。尽管我们现在仍然使用“意识形态”这样的话语,但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也用“价值观”来表达。特别是当我们不是在党内语境中,尤其是党的宣传工作语境中谈问题,而是面向广大社会公众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做这种替换。当想我们说“西方意识形态”时,我们就用“西方价值观”;当我们想强调“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时,我们就说“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用价值观话语来表述思想政治教育话题

话语问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探讨。大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话语的运用对教育的效果具有重大的影响。同一个道理用不同的话语来表达,在受教育者那里就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和效果。因此,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在话语上做文章,进行话语转换或话语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带来的价值观话语,为我们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创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话语转换提供了新的启示。

话语问题当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既有新话语与旧话语的关系问题,又有不同类型的话语之间的关系问题。价值观话语既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一种话语类型,又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新话语,具有现实的适用性。我们可以在必要的时候用价值话语来表达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话题,甚至可以用价值观话语来对“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界定和解说。

“究竟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呢?”这是我们在面对社会公众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往往会影响到人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印象和态度。而这种回答除了思想内容方面的界定外,还有一个话语方式的问题。即用什么话语来界定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个值得我们考虑的问题。我们可以从这两个方面来看一下传统的定义:“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从思想内容上讲,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规定上讲,这样的定义是没有问题的。它真实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性本质,也符合我们长期以来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经验性感知。但是,从话语角度来看,特别是从当今中国的社会心理和语境来看,它的话语表述值得进一步推敲。

显然,上述定义用的是传统的社会政治性话语,特别是以“阶级”概念为核心的话语。这样的话语本身当然也没有问题,因为它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我们党的文献中常用的语言,现在也不能说已经过时,但是这样的话语表述在当前的中国,不容易引起普通的社会公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首先,上述定义所用的社会政治类话语已经是人们习以为常的传统话语,不易引起人们的新鲜感受;其次,在社会政治类话语中由于突出了阶级性话语,也不易引起人们亲切感和共鸣。因为现在毕竟不是阶级斗争为中心的时代了,虽然阶级和阶级斗争也在一定范围内继续存在,因而党必须对此有清醒的认识,但是在社会公众面前,毕竟这不是流行的话语。因而当我们用阶级话语表述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时,会引起人们的隔漠,甚至逆反心理。再次,上述定义中所说的“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这样的说法,也体现着计划经济时代的话语特征,给人一种整齐划一而又颇为强势的印象,甚至可能被现在的一些人们误解和扭曲为强制性的“洗脑”。这些当然都不利于社会公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感知和认同。

如果用价值观话语来表达,我们大致可以说: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传播其主流价值观的活动。这样一种定义虽然未必全面和系统,但是对于当前人们正确地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帮助的。这种话语表述有许多优点。

首先,这种话语上具有新鲜感,它不是简单地重复以前的用语和表述方式,而是作出了新的尝试。这至少就表现出一种新的姿态和面貌,易于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兴致。这至少就迈出了理解和认同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步。

其次,这种话语正是现在所流行的话语,比较易于人们为人们所理解和接受。现在,不论是学术界还是普通群众,都在或多或少地谈论价值观问题。人们都很能够理解,一个社会应该有其主流的价值观。这几乎是不用论证就能接受的。但如果我们用另外的话语来表述,说“每个社会都有其占有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虽然意思也对,但有些人可能就会感到隔漠甚至不以为然。而且,价值观不只是一种公共性话语,而且也是一种个人性话语,在私人性交流中也是经常使用的。人们大多能很好地理解:一个人应该有正确的价值观,一个社会应该有核心的价值观,而二者之间也有对应关系。

再次,这种话语便于进行国际交流和沟通。今天,价值观话语具有国际性,是不同的国家都采用的一种话语。这样,就可以形成一种交流的平台,从而有利国际交流的开展,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国际化发展。与“思想政治”和“思想政治教育”这两个概念相比,“价值观”和“价值观教育”在国际上更为通行。而且,对于有些国家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概念还可有引起误解。因此,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学界召开的为数不多的国际学术会议,通常用“价值观教育”或“道德教育”,而不直接说“思想政治教育”。相比之下,“价值观教育”比“道德教育”更恰当些,因为后者内容过窄。

最后,这种话语并没有回避意识形态的性质。“价值观”话语可以是通行的,但不同社会的人们所赋予的含义则可以不同。正像西方国家用价值观话语来表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一样,我们完全可以用价值观话语来鲜明地表达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可以说,“价值观”概念具有两个优点:一是它在形式上全世界通用,体现了共性的要求;二是它能够容纳不同性质的内容,体现不同国家的价值观性质。我们的核心价值观与西方国家有很大差异,这并不妨害我们也使用价值观概念。我们不会因为使用国际通用的概念就从而淡化了政治,或放弃了自己的立场。现在我们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个明证。

三、思想政治教育应掌握自由、平等的话语权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套话语系统,不仅是形式上的,更是内容上的。从内容上看,“三个倡导”所包含的十二个概念构成了一系列话语词汇,形成一种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话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概念不仅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且也是一些具有新鲜感的话语词汇。

在“三个倡导”的内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明确出现的“自由”、“平等”、“民主”、“公正”等字眼。这是因为,长期以来“自由”“民主”“平等”等是西方社会常讲的话语,这些话语无疑具有西方社会和文化的特定内涵,而且体现出一种很强势的传播力量。西方国家利用这些话语来对我们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引起了我们的警觉。正因为如此,我们对这种话语有一种拒斥感,缺少认同,因而很少使用这样的概念。这是可以理解的,但却对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十分不利。似乎“自由”、“民主”、“平等”等,都只是西方社会和文化的专利,而我们不讲这些东西,不承认这些东西,也不追求它。这就等于自己将这些好词拱手相让,让自己处于被动地位。

难道我们就真的不认同“自由”、“民主”、“平等”和“人权”这样理念吗?其实并不是。因为“自由”“民主”“平等”并不是西方专利,它是人类文明的共同成果。只是它们为西方所采用和强调,并赋予了特定的含义而已。对此,我们要有辩证的态度。既要肯定其中所包含的人类共同价值观的成分,又要注意到其中所反映的西方价值观的特定局限。如果只是简单地套用这些概念,有可能落入西方话语圈套,但如果我们完全回避这些概念,甚至反对这些概念,则带来的负面效果更大。

总之,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地把“自由”“民主”“平等”、“公正”这些西方常用的价值观术语纳入其中,是一个很大的举动,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对我们有思想解放的作用,而且具有话语解放的作用。从这个方面来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一个很重要的话语启示,那就是通过解禁使用自由、平等的话语,来争夺国际话语权。我们完全可以大胆地使用这些概念,理直气壮地坚持和弘扬自己的价值观,不卑不亢地与西方学者进行交流和探讨。这反映了我们的价值观自信,也是真正能够抵御西方价值观渗透的重要策略。当然,对于这些概念我们要做出符合我们价值观的阐释,使之成为我们自己的价值观概念。

四、思想政治教育应发挥柔性话语的亲和力量

在党中央提出了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作出战略布署后,全国兴起了培育和践行的热潮。这个过程与以往我们对许多重大战略思想的宣传有共同之点,但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它显示出一种柔性话语的特征。也许这种特征还不是特别明显和突出,还只是作为一颗小苗存在于其中,在有的情况下被一些传统式的“大力宣传”遮蔽着,但它确确实实是存在的,只要我们去仔细体察,就会发现这种非常值得关注的新趋势。它反映了我国思想政治教育近些年来在话语方式方面正在逐步发生着新的变化。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先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值得注意的是:它的提出方式是温和的,是提倡性的,协商性的,用语也是温和的。其中说:“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并没有确定这一定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明确表述。这是留有余地,带有与大家协商的意味。一年后,在中办颁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才正式确认这24字表述。“倡导”一词也值得注意,它带有提倡和引导的意思,但并不是一个强势的要求。因此,大家至今还常说“三个倡导”,感受很亲切自然。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过程中,还有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词很集中体现出柔性话语的特点。这就是“涵养”一词,它作为一个动词是一个很柔性的词。习总书记在谈到传统文化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时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办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也有一部分专门讲“开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活动”。可见,“涵养”一词不是偶然出现的,而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党的重要文献中的正式用语。那么,“涵养”究竟什么意思呢?词典上说是“蓄积并保持(水分)”。前些年我们搞退耕还林还草,讲“涵养水源”,就是这个意思。总之,它是一个水性的、比较温润的用语,给人以自然体贴的感受。从学理上分析,“涵养”具有“充实”、“滋养”,使之发育成长的意思,它具有以下的特点:第一,它是一种正向的有益的作用,是有益于而不是有害于对象的作用力;第二,这种正向有益的作用表现出有机性的特征,是根据对象的特性和需要而提供的有益帮助,是一种“养护”;第三,这种养护力是以温柔的方式传递给对象的,具有间接的、渗透性的特点,而不是依靠强势甚至粗暴的方式。总之,通过“涵养”,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充实丰满,更加成长壮大,更加完善完美。

习总书记有许多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其中有些固然是规范的文件话语,这是必要的和重要的,但更有许多是贴近对象的亲切话语。比如2014年5月4日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发表《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话。其中的话语都是和蔼而亲切的。比如为了让大家更容易地理解核心价值观,他从“德”上加以阐释:“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他还解释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括,是“经过反复征求意见,综合各方面认识”而提出来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认识的“最大公约数”。在谈到对青年学生的要求时,也是用“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的说法,使人感到亲切温暖。

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注意这种一柔性话语出现的新苗头,并从中得到深刻启示。以此为起点,在话语转换上迈出新的一步。所谓柔性话语,顾名思义无非是话语比较亲切温柔,不那么生硬,是在温柔中包含着力量。在其背后是一种商量、建议、沟通、劝慰的理念。它是相对于刚性话语而言的,刚性话语作为一种比较客观、强硬、有力的话语方式,它的背后往往体现出一种下命令、提要求、出重手的理念。这种话语方式当然也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合理性,但如果一味强硬,过于生硬,就缺少亲和力,不仅不能发挥劝导作用,有时甚至适得其反,引起人的逆反心理和反抗情绪。这种刚性话语通常来自行政领域,体现着行政工作雷厉风行、讲求效率,发布规定、提出要求的强势特点。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不是一种行政行为,而是一种说服教育行动。二者有着明显差异。对说服教育来说,柔性的力量是更能发挥作用的。有一则关于风和太阳的寓言很生动地说明了这一点:风和太阳打赌,看谁能更快地让路上的行人把外衣脱下来。风先开始,它一阵阵刮起强风,但行人不仅未脱外衣,反而把外衣裹得更紧了。太阳不急不躁,柔柔地发出温暖的阳光,过了一会,行人就把外衣脱下来拿在手上了。

那么,为什么温和柔性的话语能起到更好的教育作用呢?

首先,柔性话语体现出一种态度和立场,就是对受教育者的尊重,是与受教育者站在一边的,至少是愿意考虑他们的意愿和诉求的。这样,一开始就建立起与受教育者的沟通平台和信任关系,这种信任关系是一切有效的说服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这种立场和态度似乎是无言的,似乎是在教育内容之外的,但是它却对宣传教育能否成功默默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柔性话语具有亲和力,能拉近双方距离,而不易导致逆反和抗拒。行政性话语通常比较客观化,外在化,一副公事公办的派头,容易使个人产生一定的距离感。特别是行政化话语往往比较强势,给人一种压力和压迫感,有时还易于引起逆反心理。而温柔的话语则比较亲切入耳,润物无声。当然,柔性话语也不能过度或无度,否则也会走向反面。母亲无休止的唠叨虽然也是温柔的,但也会让女子厌烦。思想政治教育柔性话语当然也是如此。

最后,柔性话语具有渗透力,更能深入人的内心世界。表现看来,柔性话语似乎力量不大,作用的发生也往往不是立竿见影,但它是一种渗透性的力量,它能够穿透人的外在防护而打开人的心扉,为人的内心世界所接纳。思想政治教育无疑要增强效率,提高实效性,但绝不能一味地讲究直接效力和现场效果,而要着眼于内心世界,着眼于长远效果。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运用要刚柔并济,达成一种平衡。在刚性话语过多的地方和时候,就要增加一些柔性话语;而如果柔性话语过多了,就要济之以刚性话语。